日期:2025-07-27 05:28:5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为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初心使命,7月22日,烟台大学星星之火社会实践队走进延安,在革命旧址与历史对话,于精神圣地汲取力量。这场红色之旅,既是对峥嵘岁月的回溯,更是对责任担当的淬炼。
青砖灰瓦间,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柜里,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厚重过往。那一盏马灯的光晕还凝着七十余年前的夜色——那是先辈们在窑洞里擘画民族未来时,唯一的光源。泛黄的电报手稿上,墨迹洇透纸背,仿佛能听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千里之外的枪炮声共振。当目光掠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标语,墙上纺车的木纹里,竟似还缠着南泥湾的棉絮,带着开荒者掌心的温度。这些实物和史料,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延安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有利于深化对党的历史的系统性认知。
图为“星星之火” 社会实践队成员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
王家坪的窑洞前,枣树枝桠斜斜地探过窗棂。讲解员说,毛泽东同志曾在这孔窑洞里写下《论联合政府》,案头的油灯常常亮到天明。触摸着窑洞斑驳的土墙,指尖划过那些被岁月磨平的刻痕,忽然懂得:所谓初心,原是在最朴素的环境里,揣着最炽热的信念;所谓坚守,不过是把寻常日子,过成照亮未来的火把。
展开剩余49%图为烟台大学“星星之火”社会实践队成员与西安理工大学实践队成员合影
暮色渐浓时,抗日军政大学旧址的广场上,六支高校队伍的歌声骤然响起。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旋律撞在窑洞的崖壁上,又反弹回来,与七十多年前从这里传出的歌声重叠。那一刻,不同年代的青春在此相遇——当年的青年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今日的青年以赤诚之心接续理想。歌声里,有抗大学员背着行囊奔赴战场的背影,也有身边队友眼中闪烁的光。原来,红色的基因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流动在血脉中的滚烫力量,是一代又一代人,用青春写就的接力篇章。
图为“星星之火”社会实践队成员合影
归程的路上,革命地的灯火渐远,但心中的光却愈发明亮。这片土地教会我们:所谓传承,不是复刻过去的故事,而是让当年的理想,在今日的行动里继续生长。
(供稿:郭恣妤)(图片来源:烟台大学“星星之火”社会实践队)
发布于:陕西省券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