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7-11 14:24:57
2024年是金融业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首个完整年度,金融机构深挖“数字金融”护城河,由“数字化”向“数智化”转型。
数字金融建设,呈现出技术赋能由表及里、投资布局软硬结合、大模型应用全面开花的新局面。记者梳理金融机构财报发现,2024年,各大金融机构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储备,数字金融建设转向更重视投入产出比的“深水区”。在自上而下的统筹规划下,更多大型机构逐渐打破机制制约,搭建起了更符合数字金融建设需求的组织架构。
科技投入更趋务实
各大银行都在2024年年报中“数说”了数字金融建设的最新进展。
年报显示,2024年国有六大行的金融科技投入共计1254.59亿元,较2023年增长2.15%。但从收入占比来看,除交通银行(601328)外,其他五家均低于4%。且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601939)科技投入双双出现同比微降的局面。科技投入增幅最大的为邮储银行(601658),2024年信息科技投入达到122.96亿元,同比增长9.03%,占营业收入的3.53%。
与科技投入总量提升相对应的是,金融机构2024年继续加大科技人员配置,国有六大行2024年科技人员总数首次突破10万人。截至2024年末,交通银行金融科技人员达到9041人,同比增幅高达15.70%。同期,光大银行(601818)、青岛银行(002948)等机构的科技研发人员配置也在提升,占比分别达到了8.31%和6.69%。
大模型落地初显成效 组织变革加速进行
大模型应用体系开始在机构业务的各个层面崭露头角。
建设银行2024年共上线了168个金融大模型应用场景,累计上线193个,覆盖集团约一半员工,其中授信审批金融大模型财务分析功能可将客户财务分析用时由数小时甚至更长缩短至分钟级别。
此外,招商银行、中信银行(601998)都在数字金融建设中提出坚持“AI+金融”发展路径。招商银行提及强化“AI+金融”场景落地和生态建设,同时发布国内银行业首个开源百亿参数金融大模型“一招”,全行大模型应用场景超120个。工商银行(601398)发布企业级千亿金融大模型,赋能20多类业务、200余个场景。
类似的变化正在更多金融机构发生,成为机构由“数字化”向“数智化”发展的新风向。对比2023年年报来看,机构大模型应用全面开花,涉及范围更广,包括但不局限于业务、运营、风控、反洗钱等各个领域。
布阵基础设施 增强发展后劲
增强数字金融发展后劲,金融机构在算力基础设施和云计算部署等方面的投入也在2024年年报中得到了重点呈现。
国有六大行中,建设银行2024年末算力规模达到507.72PFlops,同比增长9.58%,其中图形处理器(GPU)等新型算力占比超23.39%,整体算力规模和服务能力保持同业领先。交通银行搭建以国产GPU服务器为主的千卡异构算力集群,构建千亿级金融大模型算法矩阵,完成大小模型场景建设超100个。邮储银行全面推进全栈国产化的云原生平台建设,去年完成了新一代公司业务核心系统与信用卡核心系统全面升级,公司业务核心系统的处理效率较旧系统提升10倍以上。
此外,中信银行科技投入超百亿元,投产国内大中型银行首个自主分布式核心系统。浦发银行(600000)核心系统分布式重构建设已实现基于分布式架构体系基座的零售全量业务功能投产,稳步推进境内分行存量零售客户的上线迁移。同时在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建设新数据中心,目前项目建设工作已全面开展。
券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